查看原文
其他

房静远等Nature子刊:他汀类药物或能抑肠癌?锁定关键肠菌代谢物 | 热心肠日报

热心肠小伙伴们 热心肠研究院 2023-08-21

今天是第2506期日报。

房静远等Nature子刊:他汀类药物可预防大肠癌?肠菌色氨酸代谢物或是关键

Nature Microbiology[IF:30.964]

① 回顾性队列分析表明,服用他汀类药物与结直肠腺瘤复发风险降低相关;② 小鼠模型中,阿托伐他汀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抑制肠道肿瘤;③ 阿托伐他汀可抑制肠道Ido1,从而提高肠腔色氨酸水平供菌群利用,促进了罗伊氏乳杆菌生长;④ 罗伊氏乳杆菌通过产生色氨酸分解代谢物吲哚-3-乳酸(ILA)抑制结直肠肿瘤发生;⑤ ILA通过靶向RORγt减少Th17细胞分化,抑制Th17反应、下调IL-17信号,并通过激活肠上皮AHR改善屏障完整性,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Microbiota-derived tryptophan catabolites mediate the chemopreventive effects of statins on colorectal cancer
04-17, doi: 10.1038/s41564-023-01363-5

【主编评语】结直肠癌是一种由腺瘤-腺癌缓慢进展的恶性肿瘤,多项研究报道他汀类药物与降低结直肠癌风险有关。因此,进一步了解他汀类药物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有助于更好预防结直肠癌。近日,仁济医院消化科房静远、陈萦晅、熊华及团队在Nature Microbiology发表最新研究,通过临床试验、体内外实验、细菌突变体、代谢质谱、转录调控等资源及技术,证实了罗伊氏乳杆菌-吲哚-3-乳酸-TH17轴在结直肠癌发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可使用共生菌或其代谢产物作为目前结直肠癌预防策略的补充。总之,本研究为结直肠癌的化学预防奠定了新思路,值得关注。(@九卿臣)

朱书团队:IBD新型易感基因及其致病机制

Cell Research[IF:46.297]

① 通过对IBD相关基因精细定位,在其风险基因座上识别到一个与IBD密切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Carinh;② 临床大样本分析发现Carinh基因座上遗传突变位点rs2188962,从C突变为T会显著增加IBD风险;③ Carinh通过调控巨噬细胞分泌调控因子IL-18BP,阻断肠炎中IL-18促炎功能,抑制肠道炎症,在Carinh缺失的肠炎小鼠中回补IL-18BP可显著减轻肠炎;④ Carinh缺失会改变菌群特征,相比定殖野生型小鼠菌群,定殖Carinh缺失的菌群会导致更加严重的肠炎。

A lncRNA from a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risk locus maintains intestinal host-commensal homeostasis
04-13, doi: 10.1038/s41422-023-00790-7

【主编评语】炎症性肠病是一种受多因素影响的慢性肠道疾病,目前临床治疗手段有局限性,存在药物应答率低及耐药性等问题。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朱书、耶鲁大学Richard A. Flavell、哈佛医学院黄海亮、上海交通大学李华兵及团队在Cell Research发表最新研究,通过临床大样本分析、动物实验证明Carinh是IBD的新型易感基因,该基因通过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和肠道免疫微环境,参与了IBD的发生发展,其可作为靶向IL-18精准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敏感标志物,值得关注。(@九卿臣)

Nature子刊:肠道菌群参与神经性厌食症的发病

Nature Microbiology[IF:30.964]

① 神经性厌食症(AN)患者的梭菌属等多个菌群类群改变,与饮食和精神健康评估相关;② AN肠道病毒组改变,病毒-细菌互动减少,神经递质降解相关的细菌功能模块富集,细菌结构的多种变异与AN代谢特征相关;③ 食物摄入减少相关的吲哚-3-丙酸等血清代谢物增加,血清细菌代谢物或调节肠道菌群失衡对AN行为的影响;④ 移植AN粪菌到低热量喂养的无菌小鼠,体重增加减少,诱导的下丘脑和脂肪组织基因表达与异常能量代谢和饮食有关。

The gut microbiota contributes to the pathogenesis of anorexia nervosa in humans and mice
04-17, doi: 10.1038/s41564-023-01355-5

【主编评语】神经性厌食症(AN)是一种高死亡率的进食障碍。大约95%的病例是女性,其人口患病率约为1%,但缺乏循证治疗。Nature Microbiology近期发表的文章,对77名患有AN的女性和70名健康女性的粪便和血清样本进行了鸟枪宏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破坏或促进AN的发病。(@章台柳)

Nature子刊:健康婴儿的肠道病毒组

Nature Microbiology[IF:30.964]

① 分析647名1岁儿童的粪便病毒组,发现248个病毒家族级分支(VFCs)的10000种病毒,大多数(232个VFC)以前是未知的,属于Caudoviricetes病毒类;② 分析同一儿童的细菌宏基因组可确定79%噬菌体的宿主;③ 感染典型拟杆菌的crAssphages的数量超过感染梭状芽孢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未描述噬菌体家族;④ 噬菌体的生活方式在病毒家族水平上是保守的,有33个毒力噬菌体家族和118个温和噬菌体家族,毒力噬菌体更为丰富,而温带噬菌体更为普遍和多样。

Expanding known viral diversity in the healthy infant gut
04-10, doi: 10.1038/s41564-023-01345-7

【主编评语】Nature Microbiology近期发表的文章,详细分析了健康婴儿肠道中的病毒组。研究中发现的病毒家族扩展了现有的噬菌体分类,并为未来的婴儿肠道病毒组研究提供了资源。(@章台柳)

最佳的口腔细菌和古细菌16S rRNA基因引物不是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

Microbiome[IF:16.837]

① 从现有微生物组测序研究中鉴定出369个引物,与口腔细菌和古细菌16S rRNA序列数据库在变异水平和种水平上进行评估;② 得到4638对包含所有可能的正向引物和反向引物的组合,以物种覆盖率(SC)≥75%的引物进行选择;③ 分别得到最佳的细菌和古细菌以及两者同时检测时的特异性配对引物的16S rRNA靶向区域,对应的SC值均在94%以上;④ 在三个扩增子长度类别下鉴别出口腔细菌和古细菌检测SC值最好的引物配对,并非文献中应用最广泛的。

In silico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of the best 16S rRNA gene primers for use in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to detect oral bacteria and archaea
03-23, doi: 10.1186/s40168-023-01481-6

【主编评语】Microbiome近期发表的文章,使用口腔特异性数据库对来自人类口腔中发现的细菌和古细菌的16S rRNA序列引物的覆盖范围进行计算机评估,并鉴别其中的最佳引物。(@好雨)

刘宏伟团队: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机体健康互作知多少(综述)

Natural Product Reports[IF:15.111]

① 肠道菌群源天然产物(NPs)包括通过菌群自身合成、衍化机体代谢物和转化必需营养素等途径而来的代谢物;② 目前发现这些肠道菌群源NPs的策略有培养组学方法、宏基因组学方法、代谢组学技术等;③ 一些常见营养素,比如多酚、多糖、萜烯和生物碱、植物生物碱等通过肠道菌群调控机体代谢;④ 研究这些活性NPs通过肠道菌群介导相关机制的方式有不同动物、人群等实验模型,粪菌移植等实验手段,以及代谢组学、微生物组学、宏蛋白组学等技术。

Recent advances in gut microbiota-associated natural products: structures, bioactivities, and mechanisms
04-04, doi: 10.1039/D2NP00075J

【主编评语】肠道菌群介导机体健康与肠道菌群代谢物密切相关。本文系统综述了2014-2022年间研究发现的肠道菌群源的天然产物(NPs),分析了其通过肠道菌群介导机体健康的生理、病理学机制。同时,文章还详细介绍了探究这些NPs及肠道菌群介导相关机制的研究手段,值得相关人士关注。(@Bingbing)

国内团队:右美托咪定通过肠-脑轴改善ADHD

Psychiatry Research[IF:11.225]

①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s)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临床前模型,其在青春期表现出多动症症状,成年期表现出高血压症状;② 右美托咪定(DEX)治疗改善SHRs的多动症和空间工作记忆缺陷及恢复θ脑电图节律,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组成,并促进SHRs中与抗炎作用相关有益肠道细菌属富集;③ 给予DEX后,肠道病理评分、通透性及炎症水平明显改善;④ 将DEX治疗过的SHRs粪菌移植产生的效果与DEX给药治疗效果一致。

Dexmedetomidine alleviates host ADHD-like behaviors by reshaping the gut microbiota and reducing gut-brain inflammation
03-20, doi: 10.1016/j.psychres.2023.115172

【主编评语】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影响儿童甚至持续到成年的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右美托咪定(DEX)是一种短期镇静剂,可选择性激活α2-肾上腺素受体。ADHD患者使用α2-肾上腺素能激动剂的治疗越来越普遍。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李燕团队在Psychiatry Research发表文章,发现DEX通过重塑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减少肠道和大脑的炎症来治疗ADHD。(@章台柳)

国内团队:甘草多糖通过肠道菌群缓解结肠炎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IF:8.025]

① 甘草多糖(GPS)是一种由鼠李糖、阿拉伯糖和盐酸氨基葡萄糖等组成的α-D-吡喃多糖,平均分子量为1175kDa;② GPS干预改善LPS诱导的小鼠体重降低和疾病活动指数增加等结肠炎相关指标;③ GPS干预降低LPS诱导结肠炎小鼠的血清、结肠促炎细胞因子水平与mRNA表达,保护结肠屏障功能;④ GPS干预提高LPS诱导结肠炎小鼠结肠的抗氧化能力;⑤ GPS干预重塑肠道菌群结构,增加有益菌如乳酸杆菌属、阿克曼氏菌属等的丰度,并增加短链脂肪酸水平。

The preventive effect of Glycyrrhiza polysaccharide on lipopolysaccharide-induced acute colitis in mice by modulating gut microbial communities
03-25, doi: 10.1016/j.ijbiomac.2023.124199

【主编评语】甘草是一种古老的草本植物,其根和茎常用作药用。山西农业大学郝瑞荣教授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发表最新研究性文章,揭示提取自甘草的多糖对LPS诱导的急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RZN)

不同性别、饮食和肠段中,二甲双胍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Gut Microbes[IF:9.434]

① 二甲双胍改变结肠、盲肠和近、远端小肠4个位点不同属的菌群丰度,显著增加小肠中乳球菌属丰度;② 二甲双胍对近端小肠影响最显著,其次是远端小肠,任何研究因素对盲肠的影响最小;③ 在肠道4个位点中,雄鼠乳杆菌丰度都显著低于雌鼠,且雄鼠条件致病菌富集;④ 高脂饮食显著影响肠道菌群丰度,且在所有肠道位点中,粘膜层和肠腔之间的菌群丰度差异较大;⑤ 二甲双胍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取决于性别、饮食类型和肠层。

Spatial variation of the gut microbiome in response to long-term metformin treatment in high-fat diet-induced type 2 diabetes mouse model of both sexes
03-16, doi: 10.1080/19490976.2023.2188663

【主编评语】二甲双胍作为一种抗糖尿病药物,其作用机制已被证明部分是通过肠道菌群实现。二甲双胍在胃肠道不同部位的吸收率不同,因此其对微生物组成和不同微生物丰度的影响也是不一致的。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二甲双胍已在小肠腔层的不同部位显示出短期效应,然而二甲双胍对不同肠段的长期影响的作用,特别是对肠粘膜的影响仍然未知。来自Gut Microb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通过高脂肪饮食诱导的2型糖尿病雄/雌小鼠模型,探究二甲双胍对肠腔和粘膜层的影响,发现二甲双胍主要在小肠中发挥菌群调节作用,增加乳球菌属丰度,而对盲肠和结肠菌群效果不显著。二甲双胍对菌群组成的影响取决于性别、饮食类型和肠层。(@RZN)

吴小立/谢黎炜iMeta:肠道菌群或是精神分裂症和肥胖症发病机制的共同枢纽(综述)

iMeta[IF:N/A]

① 肥胖是精神分裂症临床管理中的一个重大挑战,会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不良的精神疾病预后;② 肠-脑轴功能的紊乱,特别是肠道衍生的炎症,与精神分裂症和肥胖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提示肠道菌群可能成为联系这两种疾病的潜在枢纽;③ 肠道菌群可能是未来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肥胖或改善其功能预后的新型治疗方案;④ 未来对精神分裂症中肥胖问题的研究应包括:了解肠道菌群的治疗潜力、时空动态、与宿主互动的机制,以及肠-脑之间的相互作用。

Schizophrenia and obesity: May the gut microbiota serve as a link for the pathogenesis?
04-04, doi: 10.1002/imt2.99

【主编评语】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吴小立和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谢黎炜团队近期在iMeta发表综述,通过总结近期关于肠道菌群在精神分裂症和肥胖症发病机制中的研究结果,提供了关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肥胖问题的病因学、预防和管理的最新观点和干预措施,并强调了肠道衍生的炎症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刘永鑫-农科院-宏基因组)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Sunflower,阿童木,阿当,章台柳,芃,Bingbing,XC YIN,YANG WEI,刘永鑫-农科院-宏基因组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0418 | 菌群药物临床研究再登JAMA

0417 | Nature领衔+4篇高分综述,一览5种消化道肿瘤研究前沿

0416 | 饮食如何影响认知功能?吃核桃真能“补脑”吗?

0415 | 马迎飞/戴磊等Cell子刊领衔!11文一览噬菌体/病毒组研究前沿

0414 | 武阳丰等Nature子刊:降低老年人血压,代盐vs限盐谁胜出?

0413 | 李娟/周宏伟/陈世贤等Cell子刊:促关节炎的“坏”肠菌被锁定

0412 | GUT新证:幽门螺杆菌如何促进大肠癌?

0411 | 2项新研究:如何利用饮食-菌群互作改善肠炎?

0410 | NEJM重磅:幽门螺杆菌+基因突变,双重打击促胃癌

0409 | 华西团队BMJ:食糖虽甜,不良健康结局有点多

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